夏氏得祖先是谁?

2024-05-18

1. 夏氏得祖先是谁?

【1、出自姒姓 】     
夏姓
相传帝尧时,鲧的妻子有莘氏女志因梦里吃了薏苡而生禹,故帝尧便赐禹以姒为姓。后来,禹治理了水患,指导百姓兴修沟渠,发展农业,还领兵平定了三苗之乱,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为了表彰他的丰功伟绩,舜封他于夏(今河南登封县东),后来还把帝位传给了他。夏禹死后,其子启继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夏立国400多年,共传14代,17王。后因夏帝桀暴虐无道而被商汤推翻,夏王族便以国为氏,称为夏氏。 
【2、出自姒姓】
  公元前11世纪周朝初年分封诸侯,夏禹的后裔东楼公受封于杞(今河南省杞县),为杞侯。至简公时,被楚国所灭。简公之弟佗(本妫姓)出奔鲁国,鲁悼公因其为夏禹的后裔,给予采地为侯,称为夏侯(复姓),其后裔以夏为姓,称夏氏。 
【3、出自妫姓】
  以王父字为氏。西周初年,周武王追封帝舜之后妫满于陈,建立陈国,建都宛丘,以奉帝舜之宗祀。史称胡公满、陈胡公。春秋时,传至第16位君主陈宣公杵臼时,有庶子名子西,字子夏。其孙征舒以王父(祖父)之字为氏,称为夏征舒,其后遂有夏氏。 
【4、改赐姓或其他】
  台湾土著哈也湾氏改姓夏;明时元人齐噜台被赐名夏贵;土家、蒙古、回、满等族有夏姓。 
  少数民族中的夏姓,有以下几种: 
【回族中的夏姓:】
  据说取自元皇庆年间(1312-1313年)从西方来泉州定居,后应聘主持清真寺教务的夏不鲁罕丁名字的首音。当时,夏不鲁罕丁被人们推崇为“摄思廉(伊斯兰教)夏(长老)。”故又说,回族中的夏姓是从夏不鲁罕丁的教务等称“夏”而来。另,明永乐年间来中国的苏禄东王守墓人夏乃马当,在当地生息繁衍,遂成了山东德州北营夏姓回民之先祖。在江苏镇江,有《明德堂夏姓》。夏姓“原有老谱,清咸丰年间,在原籍扬州被毁,民国五年(1916年),由镇江、南京始祖中医师子衡公重纂,序文中有我族自前明人关以来定居扬州,堂开明德,已有五百年光景,历传三十世之谱的记载。1983年,镇江后裔(夏)容光在此基础上,建立活页新谱,并在排辈十字后加添二十字。”(《镇江回回》)夏姓回族以西北居多。 
【土家族中的夏姓:】
  湖南湘西土家族中有夏姓,如湖南龙山人、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夏家骏。 
【蒙古族中的夏姓:】
  明朝时有蒙古人改姓汉姓夏。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蒙古族中有夏姓,如:内蒙古准格尔旗人、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夏日,九届全国政协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佛教协会会长夏立宛。 
【满族中的夏姓:】
  清朝初满洲八旗中有夏姓,满族的夏姓其先出自汉人,入旗满化成为满族一员,到清末民初,旗人纷纷汉化融入汉族,夏姓旗人同样也回归了汉族,但其族人中已经混合了满族的血液。辽宁省沈阳市等地满族中有夏姓。 
【锡伯族中的夏姓:】
  锡伯族夏氏历史与满族夏氏相似。辽宁省沈阳市、新疆等地锡伯族中有夏姓。 
【侗族中的夏姓:
  贵州省玉屏县等地侗族中有夏姓。 
【5、得姓始祖:夏启】
  相传帝禹死后,其子启打破禅让制而即位,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夏立国四百年,共传十四代,十七王,末帝夏桀暴虐无道,国人怨恨,而此时黄帝子姓后裔商汤却因仁德,深受拥戴。公元前十六世纪,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夏王族便以国为氏,称为夏姓。夏启因开国君主之位,而被奉为夏姓得姓始祖。

夏氏得祖先是谁?

2. 夏氏祖先是谁

据《姓氏考略》、《元和姓纂》等谱牒学著作记载,夏出自姒姓。虞舜时期,夏的前身有崇氏部落活动在今河南嵩山一带,其首领崇伯鲧帮助虞舜治理洪水。史称崇伯鲧之妻食苡仁(薏米)后生禹,实际是以苡草为氏族图腾。因此,虞舜赐禹姒姓(古汉语中“苡”、“姒”音近)。禹长大后继续帮助虞舜治水,历时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平定水患。虞舜去世时,遗命让禹继承王位。禹继位后,改有崇氏为夏后氏,禹本人被称为夏禹、大禹。他建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后迁阳城(今河南登封县),再迁阳翟(今河南禹州)。夏禹娶涂山氏之女,生子启。公元前21世纪,夏禹去世,启废除“禅让制”,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启生中康,中康生相,相生少康,均为夏朝君主。少康为纪念高祖父夏禹治水之功,派其子无余去会稽(今浙江绍兴),留居当地守护“大禹陵”。公元前16世纪,夏朝被成汤所灭,商朝建。至西周初年,周武王为了“兴灭国,继绝世”,封无余后裔于杞(今河南杞县),称东楼公,让其奉祀夏朝先祖。后来,东楼公建立杞国。自东楼公数传至杞简公,杞国被楚国吞并,简公弟佗出奔鲁国。鲁悼公见佗是夏禹后代,分封其采邑,赐侯爵。佗为纪念祖先,立“夏”氏,称夏佗(姒姓,夏氏),成为受姓始祖。战国以后,姓氏合一,统称夏姓。

3. 夏氏祖先是谁

据《姓氏考略》、《元和姓纂》等谱牒学著作记载,夏出自姒姓。虞舜时期,夏的前身有崇氏部落活动在今河南嵩山一带,其首领崇伯鲧帮助虞舜治理洪水。史称崇伯鲧之妻食苡仁(薏米)后生禹,实际是以苡草为氏族图腾。因此,虞舜赐禹姒姓(古汉语中“苡”、“姒”音近)。禹长大后继续帮助虞舜治水,历时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平定水患。虞舜去世时,遗命让禹继承王位。禹继位后,改有崇氏为夏后氏,禹本人被称为夏禹、大禹。他建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后迁阳城(今河南登封县),再迁阳翟(今河南禹州)。夏禹娶涂山氏之女,生子启。公元前21世纪,夏禹去世,启废除“禅让制”,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启生中康,中康生相,相生少康,均为夏朝君主。少康为纪念高祖父夏禹治水之功,派其子无余去会稽(今浙江绍兴),留居当地守护“大禹陵”。公元前16世纪,夏朝被成汤所灭,商朝建。至西周初年,周武王为了“兴灭国,继绝世”,封无余后裔于杞(今河南杞县),称东楼公,让其奉祀夏朝先祖。后来,东楼公建立杞国。自东楼公数传至杞简公,杞国被楚国吞并,简公弟佗出奔鲁国。鲁悼公见佗是夏禹后代,分封其采邑,赐侯爵。佗为纪念祖先,立“夏”氏,称夏佗(姒姓,夏氏),成为受姓始祖。战国以后,姓氏合一,统称夏姓。

夏氏祖先是谁

4. 夏氏家谱辈分的排序

山东临邑:久金大荣,贞祥富来,国家昌盛,幸福安康
山东淄博:茂云雨润振德安兰文志昌华永兆丰年
山东曲阜:夏祥中应周国月怀秀林政治文明际恩元庆大同祖德长继守世纪震连成
山东苍山:缙守连呈尧允汧建彝起泰弘兆奉廷文忠永继立宗广希清殿云诗修典章秉书国运昌晓恩伟圣祥荣成信义庄夫庆浩安堂存礼泽贤良加相万年长
山东郓城:殿兆景慎广祥之龙亭
湖北监利:景星高照庆云吉祥贻谋克振儒才伟扬善义为怀福寿安康秉遵卓典钦继华章诗书孝友赐泽繁旺
湖北随州:传家报国德正名扬树松青秀铭鼎流芳寅端人统运会时常以忠裕后守道克昌
湖北南漳:夏逢文宗希继世徽先泽维尊孔孟传本立枝子茂家瑞兆万年

扩展资料:
少数民族中夏氏
1、回族中的夏姓,山东德州北营夏姓、镇江夏姓,都是回族。分布少而集中。《镇江回回》。
2、土家族中的夏姓,湖南湘西土家族中有夏姓,土家族本是汉族一支,土家族夏氏也和汉族夏氏同出一源。
3、蒙古族夏氏,明朝时有蒙古人改姓汉姓夏。内蒙古自治区、新疆蒙古族中有夏姓。
4、满人中的夏姓,东北夏氏在满清时代被迫编入满八旗,然而夏姓出自汉人,满清灭亡後认祖归宗,复归汉家。
5、东北锡伯族中的夏氏,因满清历史原因,汉族夏氏流入锡伯族,後被满清征调入疆。故少量分布于东北和新疆。血统上属于汉族。
6、侗族中的夏姓,贵州省玉屏县等地侗族中有夏姓。为汉族夏氏流入。
7、北宋属国西夏党项族有夏姓,然而党项族已被铁木真父子屠灭。该支已经不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夏氏

5. 夏氏的始祖是哪位?

夏氏起源供您参考一出自姒姓。传说帝尧时,鲧的妻子女志因在梦里吃了慧苡而生禹,所以帝尧就赐禹以姒为姓。舜帝为了表彰禹治水的一系列功绩,封他于夏(今河南登封县东)。后来舜将帝位传给禹。夏禹死后,夏禹的儿子继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夏立国四百余年,共传十三代,十六主。后因夏桀暴虐无道而被商汤推翻。夏国族人以国名“夏”为姓,夏姓诞生,是为河南夏姓
二为公元前11世纪周朝初年,夏禹的后裔东楼公受封于杞(今河南杞县),为杞侯,简公时被楚国所灭。简公的弟弟佗(本姓姒)逃到鲁国(今山东西南部),鲁悼公因其为夏禹的后裔,便给予采地为侯,称为夏侯(复姓),其后裔以夏为姓。这支夏姓后来迁至今安徽毫县,是为安徽夏姓。 

三为出自妫姓,以王父字为氏。周朝初年,武王追封帝舜之后于陈,建立陈国,史称陈胡公。春秋时,传至第十六位君主陈宣公杵臼时,有庶子名子西,字子夏。子夏的孙子征舒以王父(祖父)之字为氏,称为夏征舒,以后就有了夏姓。是为河南夏氏。 夏氏的郡望、堂号主要有: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于原吴、越地设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市)。西汉时相当于今江苏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省大部和福建全省。谯郡,东汉建安未年从沛郡分一部分设置谯郡,治所在谯县(今安徽省毫县)。三国时相当于今安徽、河南两省的灵壁、蒙城、太和、鹿邑、永城等地。高阳郡,东汉桓帝设置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高阳县东)。晋泰始初置高阳国,治所在博陆(今河北蠡县南)。相当于今河北保定市、清苑、高阳、博野、蠡县等地。北魏改为郡,称治高阳。鲁郡,西汉初改薛郡置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相当于今山东曲阜、滕县、泗水等地,晋改为郡。夏姓以“会稽”为堂号。秦及秦以前,夏姓主要在中原、山西繁衍,并迁往陕西、山东、安徽、河北等地。至魏晋南北朝,夏姓在我国北方发展成为高阳、鲁郡两大郡望。魏晋之际,夏姓大举南迁,在江南形成了夏姓历史上最大的望族——会稽夏氏郡望。所以夏姓人口多以“会稽”为其堂号。唐宋以后,夏姓主要在江南的安徽、浙江、湖南、湖北、江苏、福建、广东、广西等地繁衍生息,最终使夏姓成为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南方大姓。
 来源有三: 
1、出自妫姓。相传帝尧时,鲧的妻子女志因梦里吃了薏苡而生禹,故帝尧便赐禹以妫为姓。后来,禹治理了水患,指导百姓兴修沟渠,发展农业,还领兵平定了三苗之乱,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为了表彰他的丰功伟绩,舜封他于夏(今河南登封县东),后来还把帝位传给了他。夏禹死后,其子启继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夏立国400多年,共传13代,16王。后因夏帝桀暴虐无道而被商汤推翻,夏王族便有以国为氏,称为夏氏。 
2、出自妫姓。公元前11世纪周朝初年分封诸侯,夏禹的后裔东楼公受封于杞(今河南省杞县),为杞侯。至简公时,被楚国所灭。简公之弟佗(本妫姓)出奔鲁国,鲁悼公因其为夏禹的后裔,给予采地为侯,称为夏侯(复姓),其后裔以夏为姓,称夏氏。 
3、出自妫姓,以王父字为氏。西周初年,武王追封帝舜之后妫满于陈,建立陈国,建都宛丘,以奉帝舜之宗祀。史称胡公满、陈胡公。春秋时,传至第16位君主陈宣公杵臼时,有庶子名子西,字子夏。其孙征舒以王父(祖父)之字为氏,称为夏征舒,其后遂有夏氏。 
夏姓分布 
夏氏因得姓很早,故随着时代的不断更替,散居尤为广泛。大致上,秦及秦代以前,夏姓主要在中原生息繁衍,并迁往陕西、山东、安徽、山西、河北等地。如夏征舒传至4世孙夏区夫仕陈(今属河南)为大夫,裔孙夏御寇仕齐(今山东东部)为大夫。秦始皇时尤御医夏无且(大致出自陕西夏氏)。秦汉之际,有代(今河北西北部、山西中部与北部等地)相夏说;安徽夏氏出自随王桀逃至南巢一部分夏王族的后裔。魏晋南北朝以前,夏姓还主要活跃于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特别是中原一带。夏姓南迁始于汉代,如西汉时有夏黄公,为鄞人(今浙江宁波市);东汉有夏方,为九江人(今属江西)。大举南迁则为魏晋之际,经过长期繁衍,使得夏姓的分布中心,移向了江南地区。唐宋以后,夏姓主要以江南广大地区为其繁衍地,广布于今安徽、浙江、湖南、湖北、江苏、福建、和广东、广西等省,特别是以浙江的分布最为集中,使得夏姓最终成为了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大姓。 
郡望堂号 
堂号:平水堂:夏禹治水13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水患终于被治平,舜把帝位让给了他。 
夏姓也以会稽为堂号。 
郡望: 
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于吴、越地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市)。西汉时相当今江苏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省大部分(仅天目山、淳安县以西小部分地区除外)及福建全省。此支夏氏,为西晋高士夏统之族所在。 
谯 郡:东汉建安末年从沛郡分一部分设置谯郡,治所在谯县(今安徽省毫县)。 
高阳郡:东汉桓帝置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高阳县东)。晋泰始初置高阳国,治所在博陆(今河北蠡县南)。北魏改为郡,移治高阳。 
鲁 郡:西汉初改薛郡置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 
历史名人 
夏 昶:明代著名画家。他不仅善绘画,而且善书能诗;其诗词清丽,书工正楷,其画擅长写竹石,当时推为第一,有传仲昭一个竹,江南十锭金。宋代以后,是夏姓在文学领域里最为光辉的时期。 
夏 圭:南宋杰出的画家。早年工人物画,后以山水画著称。并与马远同时,号称马夏。画风洒脱,糅合李唐、范宽与米芾的画法,用秃笔带水作大斧劈皴,构图多作半边或一角之景,时称夏半边。 
夏侯玄:三国时魏国大臣。精玄理,为玄学的创始人之一,被誉为四聪之一。 
夏原吉:明朝大臣,为永乐、洪熙、宣德三朝户部尚书,主持财政27年,支应无误,在详定赋役,清仓场,广屯种,修水利等方面均有政绩。 
夏 恭:东汉光武帝时备受人敬仰的学者。依据史籍记载夏恭是当时最负盛名的易学教授,曾经教授生徒达100余人,可谓桃李满天下。 
夏无且:在荆轲谋刺秦王之时的侍医,由于以药囊捉荆轲,而名登《史记》的刺客传。 
夏 育:卫国名震遐迩的勇士,据说他力举千钧,能生拔牛尾#-0-# 其实关于夏氏起源是什么时间 有很多种说法
首先关于夏氏起源说 书上是这样解释的:
【汉?司马迁】《史记》卷二?夏本纪第二

太史公曰: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



【唐?林宝】《元和姓纂》卷七

夏后氏之后,以国为姓。又陈宣公孙御叔,亦为夏,征舒其后也。



【宋?郑樵】《通志》卷二十六?氏族略第二?以国为氏?古帝王氏

夏氏,亦曰夏后氏,姒姓,颛(顼)帝之后也。当尧之时,有洪水之患,使鲧治之,九载不成功,乃殛鲧于羽山,用其子禹为司空,治水,有大功,舜以天下授之,是为夏后氏。今陕州夏县,禹之所都也。禹之受舜禅至桀,凡十七君,十四世,四百七十一年,为汤所伐,放于南巢。武王克商,封其后于杞,其非为后不得封者,以夏为氏焉。

又陈宣公之子少西,字子夏,其孙夏(征)舒以王父(字)为氏,是为陈夏氏也。

后汉有夏馥、夏牟。

而夏氏起源是什么时间 夏氏起源则被解释为:
夏氏始祖———夏启 夏姓起源有三: 

一出自姒姓。传说帝尧时,鲧的妻子女志因在梦里吃了慧苡而生禹,所以帝尧就赐禹以姒为姓。舜帝为了表彰禹治水的一系列功绩,封他于夏(今河南登封县东)。后来舜将帝位传给禹。夏禹死后,夏禹的儿子继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夏立国四百余年,共传十三代,十六主。后因夏桀暴虐无道而被商汤推翻。夏国族人以国名“夏”为姓,夏姓诞生,是为河南夏姓。(据此推断,我家可能源于此支吧,嘻嘻) 

二为公元前11世纪周朝初年,夏禹的后裔东楼公受封于杞(今河南杞县),为杞侯,简公时被楚国所灭。简公的弟弟佗(本姓姒)逃到鲁国(今山东西南部),鲁悼公因其为夏禹的后裔,便给予采地为侯,称为夏侯(复姓),其后裔以夏为姓。这支夏姓后来迁至今安徽毫县,是为安徽夏姓。 

三为出自妫姓,以王父字为氏。周朝初年,武王追封帝舜之后于陈,建立陈国,史称陈胡公。春秋时,传至第十六位君主陈宣公杵臼时,有庶子名子西,字子夏。子夏的孙子征舒以王父(祖父)之字为氏,称为夏征舒,以后就有了夏姓。是为河南夏氏。 夏氏的郡望、堂号主要有: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于原吴、越地设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市)。西汉时相当于今江苏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省大部和福建全省。谯郡,东汉建安未年从沛郡分一部分设置谯郡,治所在谯县(今安徽省毫县)。三国时相当于今安徽、河南两省的灵壁、蒙城、太和、鹿邑、永城等地。高阳郡,东汉桓帝设置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高阳县东)。晋泰始初置高阳国,治所在博陆(今河北蠡县南)。相当于今河北保定市、清苑、高阳、博野、蠡县等地。北魏改为郡,称治高阳。鲁郡,西汉初改薛郡置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相当于今山东曲阜、滕县、泗水等地,晋改为郡。夏姓以“会稽”为堂号。秦及秦以前,夏姓主要在中原、山西繁衍,并迁往陕西、山东、安徽、河北等地。至魏晋南北朝,夏姓在我国北方发展成为高阳、鲁郡两大郡望。魏晋之际,夏姓大举南迁,在江南形成了夏姓历史上最大的望族——会稽夏氏郡望。所以夏姓人口多以“会稽”为其堂号。唐宋以后,夏姓主要在江南的安徽、浙江、湖南、湖北、江苏、福建、广东、广西等地繁衍生息,最终使夏姓成为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南方大姓。

夏氏的始祖是哪位?

6. 夏家家谱

渊源一
源于姒姓,出自夏王朝大禹之后裔,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史籍《史记·夏本纪》记载,相传帝尧时,鲧的妻子有莘氏女志因梦里吃了薏苡而生禹,故帝尧便赐禹以妫为姓。后来,大禹成功地治理了水患,指导百姓兴修沟渠,发展农业,还领兵平定了三苗之乱,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为了表彰大禹的丰功伟绩,舜帝封他于夏(今河南登封),后来还把帝位传给了他。夏禹逝世后,其子启抢位而继,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王朝。夏王朝立国四百多年,共传十三代,十六王。后因夏帝桀暴虐无道,终被商汤推翻,建立了商王朝。公元前11世纪周朝初年分封诸侯,夏禹的后裔东楼公受封于杞(今河南省杞县),为杞侯。至简公时,被楚国所灭。简公之弟佗(本妫姓)出奔鲁国,鲁悼公因其为夏禹的后裔,给予采地为侯,称为夏侯(复姓),其后裔以夏为姓,称夏氏。  夏姓
失去王权地位的夏王族便有以国号为姓氏者,称为夏氏,是为河南夏氏。
渊源二
源于妫姓,出自帝舜之后妫满的后裔陈国第十六位君主陈宣公杵臼庶子子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史记·陈杞世家》记载,西周初年,周武王姬法追封帝舜之后妫满于陈地,他建立了陈国,建都于宛丘,以奉帝舜之宗祀。史称胡公满、陈胡公。
春秋时期,陈国传至第十六位君主陈宣公杵臼时,有一庶子名子西,字子夏。其孙征舒以祖父之字为姓氏,称为夏征舒,其后遂沿袭夏氏至今。
渊源三
源于姒姓,出自古代夏、商、周时期官吏大司乐,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大夏,大禹时期音乐名称,代表了国祚,传说是大禹的儿子启从九天上偷来的天庭之乐。大夏后来演变为官职称谓,即大司乐。在典籍《周礼·春官》中就记载:“大司乐舞大夏,以祭山川。锺师掌金奏,凡乐事,以钟鼓奏九夏。”著名的隋朝学者杜子春解释:“王出入奏王夏,尸出入奏肆夏,牲出入奏昭夏,宾客至奏纳夏,臣有功奏章夏,夫人祭奏齐夏,族人侍奏族夏,客醉而出奏裓夏,公出入奏骜夏。齐音斋,裓音陔,骜音遨。”  
在大司乐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或职业称呼为姓氏者,称大夏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夏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渊源四
源于姒姓,出自夏禹的后裔东楼公后裔杞简公之弟姒佗的封号,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公元前十一世纪的周王朝初年,周武王分封诸侯,夏禹的后裔东楼公受封于杞(今河南杞县),为杞侯。杞国传至至杞简公时,被楚国所灭。杞简公之弟妫佗出奔鲁国,鲁悼公因其为夏禹的后裔,给予采地为侯,称为夏侯,其后裔便以其爵位为姓氏,称夏侯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夏氏者。
据史籍《唐书·宰相世系表》及《姓谱》等记载:“鲁悼公封夏禹后裔佗为侯,赐采邑,佗为纪念先祖,以夏为氏,后迁居沛地之谯郡(今安徽亳州)”,是为安徽夏氏。
渊源五
少数民族中的夏姓有以下几种:
回族中的夏姓
据说取自元皇庆年间(1312-1313年)从西方来泉州定居,后应聘主持清真寺教务的夏不鲁罕丁名字的首音。当时,夏不鲁罕丁被人们推崇为“摄思廉(伊斯兰教)夏(长老)。”故又说,回族中的夏姓是从夏不鲁罕丁的教务等称“夏”而来。另,明永乐年间来中国的苏禄东王守墓人夏乃马当,在当地生息繁衍,遂成了山东德州北营夏姓回民之先祖。在江苏镇江,有《明德堂夏姓》。夏姓“原有老谱,清咸丰年间,在原籍扬州被毁,民国五年(1916年),由镇江、南京始祖中医师子衡公重纂,序文中有我族自前明人关以来定居扬州,堂开明德,已有五百年光景,历传三十世之谱的记载。1983年,镇江后裔(夏)容光在此基础上,建立活页新谱,并在排辈十字后加添二十字。”(《镇江回回》)夏姓回族以西北居多。
土家族中的夏姓
湖南湘西土家族中有夏姓,如湖南龙山人、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夏家骏。
蒙古族中的夏姓
明朝时有蒙古人改姓汉姓夏。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蒙古族中有夏姓,如:内蒙古准格尔旗人、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夏日,九届全国政协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佛教协会会长夏立宛。
满族中的夏姓
清朝初满洲八旗中有夏姓,满族的夏姓其先出自汉人,入旗满化成为满族一员,到清末民初,旗人纷纷汉化融入汉族,夏姓旗人同样也回归了汉族,但其族人中已经混合了满族的血液。辽宁省沈阳市等地满族中有夏姓。
锡伯族中的夏姓
锡伯族夏氏历史与满族夏氏相似。辽宁省沈阳市、新疆等地锡伯族中有夏姓。
侗族中的夏姓
贵州省玉屏县等地侗族中有夏姓。
渊源六
源于官位,出自周王朝时期官吏夏官,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夏官,是西周时期所设置的官位,为六卿之一,即后来的司马,是主掌军政、军赋、并兼掌天文历法的官员,历朝历代、各诸侯大国皆沿袭,一直到唐朝时期才改称为兵部,将夏官单独保留改在司天监中,专职负责天文历法。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曾仿照周礼设春夏秋冬四官,称之为“四辅”,其中的夏官就是主要负责军事方面的官员。
在夏官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夏官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夏氏、官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渊源七
源于官位,出自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官吏夏卿,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夏卿,是南北朝时期南朝梁武帝萧衍首先创制的官位,实际上是“三卿”的统称。三卿,就是太府卿、少府卿、太仆卿。太府卿负责掌管国家的金帛财帑,也就是政府财政,南朝陈国、北魏王朝依南朝制度设置。从北齐至隋、唐、宋诸朝,均以太府卿为太府寺主官,辽、金、元时期改寺为监,主官亦因而改称太府监。太仆卿为九卿之一,主要掌管帝王的舆马和全国马政。少府卿亦为九卿之一,负责掌管山海地泽收入和皇室手工业制造,为皇帝的私府。还在西汉时期,诸侯王也设有少府,各地郡守亦设有少府。至东汉时期仍为九卿之一,掌宫中御衣、宝货、珍膳、纺织、印染等。宋、明两朝改归工部,清朝时期称内务府,多由宗族权贵主理。
在夏卿的后裔子孙及族人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即称夏氏,世代相传至今。
渊源八
源于官位,出自周王朝时期官吏夏采,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夏采,是西周时期所设置的官位,为祭祀之官,专职负责君王的丧采,掌管大丧之事务,隶属于天官府司管辖。夏,就是为死者招魂复魄。在典籍《周礼·天官》中记载:“夏采,掌大丧。以冕服复于大祖,以乘车建绥复于四郊。”夏采位在下大夫序列。在夏采属下,有下士四人,史一人,徒四人,官秩为正四命,相当于后来的正五品。
在夏采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夏采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夏氏、采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得姓始祖
夏启。
各支始祖
夏世清:名字安,字公杰,系周世宗显德年甲寅生,宋真宗时将清修山立关关付长子庸管次子立业,另居寿七十四岁,仁宗天圣五年丁卯八月十六殁,葬清修寺山门左侧石框内石穴乾巽兼亥已向。配:许氏,周世宗显德二年乙卯三月十七日卯时生,寿八十一风,显祐二年乙亥四月十八日戌时殁,葬失考。子二:成庸;成通。是为湖南汉寿枫田夏氏始祖。

7. 夏姓的分布

迁徙分布      唐朝之前的夏氏迁移概况:夏氏因得姓很早,故随着时代的不断更替,散居尤为广泛。   夏姓发源于今河南、安徽省境。大致上,秦及秦代以前,夏姓主要在中原生息繁衍,并迁往陕西、山东、安徽、山西、河北等地。如夏征舒传至4世孙夏区夫仕陈(今属河南)为大夫,裔孙夏御寇仕齐(今山东东部)为大夫。秦始皇时尤御医夏无且(大致出自陕西夏氏)。秦汉之际,有代(今河北西北部、山西中部与北部等地)相夏说;安徽夏氏出自随王桀逃至南巢一部分夏王族的后裔。   魏晋南北朝以前,夏姓还主要活跃于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特别是中原一带。   夏姓南迁始于汉代,如西汉时有夏黄公,为鄞人(今浙江宁波市);东汉有夏方,为九江人(今属江西[江西省德安县夏卫兵初步考证:东汉时的九江并非现在的江西省九江,另有《晋书》列传第五十八记载:“夏方,字文正,会稽永兴人也。”])   唐朝、宋朝及之后的夏氏迁移概况:据各地夏氏谱牒记载[江西省德安县夏卫兵初步综合百余部家谱考证],主要由浙江迁江西、苏州等地,江西迁湖南、湖北的黄岗与麻城、安徽等地,苏州迁苏北、安徽等地,河南回迁浙江东部,浙东迁广东,湖广(湖南、湖北)迁重庆、四川、陕南,江西、安徽迁福建、台湾,湖北的黄岗与麻城迁河南南部,江苏、重庆、四川迁贵州、云南;山西迁山东、苏北,苏北、四川迁山东,江西、山东迁东北三省。   近二十年夏氏迁移概况: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交通通讯的飞速发展,夏氏迁移更趋复杂化,突出表现在重庆、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中西部省份的夏氏向东南沿海的广东、上海、浙江、苏南、福建及北京、山东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迁移。 聚集地——迁徙分布      夏氏因得姓很早,故随着时代的不断更替,散居尤为广泛。大致上,秦及秦代以前,夏姓主要在中原生息繁衍,并迁往陕西、山东、安徽、山西、河北等地。如夏征舒传至4世孙夏区夫仕陈(今属河南)为大夫,裔孙夏御寇仕齐(今山东东部)为大夫。秦始皇时尤御医夏无且(大致出自陕西夏氏)。秦汉之际,有代(今河北西北部、山西中部与北部等地)相夏说;安徽夏氏出自随王桀逃至南巢一部分夏王族的后裔。魏晋南北朝以前,夏姓还主要活跃于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特别是中原一带。夏姓南迁始于汉代,如西汉时有夏黄公,为鄞人(今浙江宁波市);东汉有夏方,为九江人(今属江西)。大举南迁则为魏晋之际,经过长期繁衍,使得夏姓的分布中心,移向了江南地区。唐宋以后,夏姓主要以江南广大地区为其繁衍地,广布于今安徽、浙江、湖南、湖北、江苏、福建、和广东、广西等省,特别是以浙江的分布最为集中,使得夏姓最终成为了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大姓。   台湾的夏姓,名列第九十三位,也是台湾的一个大姓。在一般人的经验中,夏姓的人士差不多处处可见,而以夏侯为姓的人却为数不多。这种情形既存在于大陆,在台湾也一样。据台湾省文献会的调查统计,夏氏目前也是台湾的大姓,他们主要分布在新竹、苗栗、嘉义、台南、澎湖等地。

夏姓的分布

8. 夏氏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