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郭子仪,唐朝在安史之乱会灭亡吗?

2024-05-04

1. 如果没有郭子仪,唐朝在安史之乱会灭亡吗?

不一定会灭亡但肯定会受重创。
安史之乱,逼近潼关,唐玄宗自知长安难保,便向四川逃跑,很快长安被占领。在唐朝危在旦夕之时,唐玄宗已无心抵抗,便把帝位让给了儿子李亨。于是李亨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市)即位,这就是唐肃宗。
唐肃宗在危急之时,马上调郭子仪到灵武,任命他为兵部尚书兼宰相,希图收复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公元757年,郭子仪率军逼近河东,在内应的配合下,他的部队歼敌近千人,迫使叛军将领慌忙逃窜,郭子仪乘胜追击,斩敌四千,俘敌五千,一举攻下了河东。同年9月,郭子仪率15万大军与10万叛军相持于长安。
在这一年,叛军发生内讧,安禄山被手下人所杀。乘这时机,唐军大举进攻。郭子仪随广平王李豫率蕃(外族部队)、汉军队15万人去收复长安。唐朝还请求回纥支援,回纥派了4000骑兵也参加了战斗。双方于长安的香积寺之北决战,战斗异常激烈,激战之后,叛军全线崩溃,唐军收复了长安。

如果没有郭子仪,唐朝在安史之乱会灭亡吗?

2. 再造大唐的一代功臣郭子仪在安史之乱后为什么能善终?

郭子仪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武将,他还是个超级厉害的政治家,深谙政治斗争的规则。
在中国历史上,为臣为将,有善始者,有善终者,善始者多,善终者烧。而能做到善始善终的,则更是少之又少。
为何?
从客观上看,这是封建制度的痼疾(家天下,人治问题)使然,从主观上讲,是缘于人性的丑陋和自身素质能力的不足。

郭子仪一生服务了四代帝王,所谓伴君如伴虎,跟四个老虎呆了四十年,其风险指数和技术含量可谓相当之高,但郭子仪却始终大旗不倒,这不得不说是个奇迹。
和皇帝之间的关系
首先,在复杂的官场,想要保命,第一个要搞好关系的就是皇帝。安史之乱后,大唐第一功臣郭子仪已经是汾阳王了,手握重兵,成为了皇帝十分忌惮的人物,那么郭子仪是如何处理自己跟皇帝之间的关系呢?
我们可以从下面这件小事看出郭子仪高超政治才能:
郭子仪在汾州主政时,曾向华昂地上表弹劾一个小县官,可是皇帝的批复迟迟未能到达,郭子仪的下属,判官张昙跟同僚聊天时就说,凭郭令公的功勋和品德,而请求处分一个小小的芝麻官却受到百般阻挠,这说明宰相太不知体统了()当时处分官员要经过宰相)。

当然,张昙这么说,实际上是指桑骂槐,其实是皇帝不批,皇帝要批,宰相那里是不太可能有多杀奥阻挠的。张昙当然不能直接指责皇帝,所以只能拿宰相说事。
郭子仪是人杰中的人杰,他又何尝不知。当郭子仪听到这个事情后《张昙的吐槽》,便对手下官吏说:“自从安史之乱后,朝廷对地方军事长官皆持姑息态度(因为在平定安史之乱时,唐廷中央依靠的是节度使打节度使的模式,所以导致安史之乱后地方上节度使的数量比唐玄宗时多了好几倍,朝廷当然不能太得罪这些个节度使,搞不好他们串联一下再来一次安史之乱咋整?)他们有所求的,没有得不到的。因此,地方军事长官大多骄横不法,使朝廷心存顾忌,所以才导致求无不得的局面。现在我弹劾一个属官,皇帝迟迟不批下来,不过是我的请求不合皇帝的意思。华昂地对我亲信恩重,不把我卡按成一般武臣,诸位应该祝贺我了,有什么好奇怪的?”
你看看人家老郭的情商,这是一般人能够想到的么?
当然,老郭话虽然说得那么漂亮,实际上他心里跟明镜似的。处分一个小小的芝麻官,皇帝竟不批,这说明什么,这恰恰说明皇帝拿郭子仪当外人,不信任他呀。
那么问题来了,朝廷对地方节度使的要求大多批准,为什么偏偏就卡在了郭子仪这里呢?实际上,皇帝这么干,其实有好几个意思。

其一,试探看看看手握重兵的郭子仪有无二心,二是警醒的意思,你郭子仪虽然手握重兵,但也不能为所欲为,最终决定权,包括你郭子仪的去留还是掌握在皇帝我的手中。三是杀鸡儆猴,借此来教育警戒其他地方大员,你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郭子仪我都可以不给面子,何况他人。
这里面最值得玩味的是,皇帝的批复迟迟未能下达,只是迟迟未批,而不是不批。
其实皇帝也是两手准备,如果经过试探,郭子仪真的怒发冲冠,那么皇帝就可以用工作繁忙来搪塞,并且立马做出批复,来安抚郭子仪。当然之后就会使各种防不胜防的一些折腾你的大小动作。如此一来,郭子仪的好日子就要到头了,当然更重要的是,整个国家可能就要重蹈战火了。正是基于这样的分析,所以郭子仪才冷静以对,并在与皇帝的权力游戏中占得先机。
与宦官的关系
不得不说,自唐肃宗成为天子以后,大唐中枢一股新兴的力量正在崛起,这就是宦官集团,比如历史上第一个封王拜相的宦官李辅国,也就是那个把从成都回来的唐玄宗撵到“冷宫”,把高力士挤走的大大宦官。
这位大佬可不得了,简直是权倾朝野,而他能够大权在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有个大靠山,也就是肃宗的皇后张良娣,肃宗这个人还是比较怕老婆的,所以在很多事情上都纵容李辅国。
当然,安史之乱平定,郭子仪成为再造社稷的大唐第一功臣时,肃宗已经去见李世民了,而自以为在张皇后阴谋废立太子李豫过程中有功的李辅国,在李豫成为皇帝后,日益骄横,没过一年,就被唐代宗(李豫)夺了兵权,后来还派人把他暗杀掉了。

这一时期,最厉害的宦官是鱼朝恩。这位唐肃宗的亲信可不得了,唐代中后期的宦官干政动辄废立皇帝的局面,就是从他开始的,当然不是说鱼朝恩废立过皇帝,而是说,鱼朝恩在代宗朝掌握了一支军队,这支军队本来是西北的戍边队伍,后来因为安史之乱走进了长安,成为了鱼朝恩所掌握的力量,这支军队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神策军。
在肃宗朝,鱼朝恩无论是在权势上还是地位上都不如李辅国,但到了代宗朝,鱼朝恩凭借一件功劳,彻底掌握了神策军,成为了代宗的宠臣。这件功劳,就是发生在安史之乱彻底平定的这一年,公元763年,吐蕃军进犯泾州,不久逼近京师,唐代宗出逃陕州,当时禁军离散,仓卒之际,一时难以召集,鱼朝恩率驻陕州军和神策军奉迎,军威大振,因此唐代宗对鱼朝恩倍加宠信。
而对于在安史之乱中立下大功的郭子仪,十分嫉妒,所以屡次进谗言,早在肃宗时,鱼朝恩就把相州之败归咎于郭子仪,肃宗听信了他的谗言,不久就把郭子仪调到了京师,解除了他的职务。
到了代宗朝,鱼朝恩成为了天下观军容处置宣慰使,专典神策军。一朝得势的鱼朝恩,对郭子仪依然十分妒忌,并且在代宗面前极尽中伤诽谤。公元767年,郭子仪的父亲坟墓被人盗挖。对此,长安城里闹得沸沸扬扬,朝内也议论纷纷,多数人认为此次盗墓并非为了图财,纯粹是为了泄愤。
那么,谁是幕后主使呢?
多数人传言这个人就是执掌神策军的鱼朝恩。

代宗也听到了这些传言,他深知祖坟对一个家庭或者家族意味着什么,祖坟在中国人眼中可是精神图腾,掘人祖坟无疑于掘人命根,可以说对人最大的侮辱和报复。
当时郭子仪是朝中重臣,且重兵再握,为了给郭子仪一个交代,代宗便想把这件事情进行彻底的调查。鱼朝恩得知后,慌了。
几天之后,郭子仪从奉天战场赶了回来,得知父坟被掘,他十分悲恸,也知道此事必然是鱼朝恩这个阉狗干的。但他知道,此事的两个当事人,一个是手握重兵,天下所倚的自己,一个是恩宠无比,正红的发紫,且掌神策军的当红大宦官,如果为了这个事情闹起来,不但给代宗出了一道难题,而且也必将影响中兴大计和国家安定。
出于此种考虑,郭子仪流着眼泪跟代宗说:“臣长期领兵,不能有效约束部分士卒的暴行,以至盗坟挖墓的事情屡又发发生。臣今日遇到这种事情,只能说是天谴,老天报应,与任何人无关。”
老郭厉害啊,这种奇耻大辱都能忍,真的是相忍为国啊,这件事情后,直到鱼朝恩倒台,就再也没有找过郭子仪的麻烦。不过,鱼朝恩三年之后,就被代宗干掉了,所以说,代宗才是一个狠角色!
与小人们的关系
御史中丞卢杞是卢奕的儿子,他相貌丑陋,却能言善辩,唐德宗(唐代宗的儿子,不得不说郭子仪真的能活啊,他一生活了84岁)很喜欢他。后来德宗提升卢杞为御史大夫,兼任京畿观察使。
以前,郭子仪每次会见宾客,姬妾总是不离身边。为什么要这样?郭子仪用心良苦,无非是想借此传递给皇帝一个信号,即郭子仪沉溺于酒色,胸无大志,不想也不可能像自己打的儿子郭暧所说的那样做天子。
有一次,卢杞因郭子仪患病而前往郭宅问候,郭子仪知悉后,当即将随侍的姬妾悉数屏退,只剩自己一人接待卢杞。

事后有人问老郭为什么要这么做,老郭这么说:“卢杞颜值低得可怕啊,而他又是一个心底险恶,睚眦必报的人。女人见了他那副尊容,必定会发笑,果真如此,倘若以后卢杞得志了,我们家可惨了!”
不久之后,卢杞作了宰相,凡是过去看不起他的人,得罪过他的,不是被免职,就是被杀掉抄家,无一幸免,只有对郭子仪全家他高看一眼,即便是郭家稍稍有些不合法度的事情,他还帮着打圆场。
综上,郭子仪之所以能始终大旗不倒,除了有智慧、胆识和善做有心人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郭子仪遇到了一个相对易于生存的时代,也就是唐中后期。此时大唐节度使到处开花,像他这样有兵权的地方大佬好几十个,边远一些的边镇动不动就造反要挟中央谋求利益,权力中枢早已经无法控制这种局面,所以皇帝无力也不敢过分折腾下属,尤其是像郭子仪这种能力超强,且又谨小慎微比较忠心的人。当然,除此之外,善待工作、善待敌人也是郭子仪始终不倒的一些必不可少的因素。

3. 安史之乱是郭子仪平定的吗

郭子仪平定了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率军勤王,收复河北、河东,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至德二年(757年),郭子仪与广平王李俶收复西京长安、东都洛阳,以功加司徒,封代国公。
乾元元年(758年)八月,进位中书令。乾元二年(759年)五月,因承担相州兵败之责,被解除兵权,处于闲官。宝应元年(762年)初,太原、绛州兵变,郭子仪被封为汾阳王,出镇绛州平定叛乱,不久又被解除兵权。

扩展资料:广德元年(763年)冬天,唐朝廷与唐朝军将发生矛盾导致长安缺乏防御,程元振隐瞒军情不报,吐蕃趁机长安缺乏防御之时入寇、攻入长安;唐代宗启用郭子仪,郭子仪调集军队。吐蕃占长安10余天,听说郭子仪与唐军靠近,吐蕃立即逃离了长安。公元765年,唐朝官员仆固怀恩反叛,引吐蕃、回纥入寇,郭子仪在骑说服回纥,唐军骑兵联合回纥,大破吐蕃。 
郭子仪(697年-781年),华州郑县(今陕西渭南华州区)人,唐代名将、政治家、军事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安史之乱 百度百科—郭子仪

安史之乱是郭子仪平定的吗

4. 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后,有称帝的打算吗?

没有。郭子仪是一个极其聪明的人。郭子仪从不居功自傲,始终宽厚待人,无论是对皇帝,同僚,下属,乃至奸臣,所以在朝中有着极高的人气,可理解为“装孙子”。但是不是有野心,很难说,王莽谦恭未篡时,也是身居高位,却从不以自己为尊,总能礼贤下士、清廉俭朴,常把自己的俸禄分给门客和平民,甚至卖掉马车接济穷人,在民间深受爱戴。当时朝野的名流都称赞歌颂王莽,可结果呢……而平定安史之乱后并不具备称帝的环境,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大约有30个以上藩镇,郭子仪只是其中的朔方节度使而已,实力不足以称帝。大多数藩镇名义上都还算是听命于中央政府的,藩镇之间互相结盟自强还可以,一旦有谁贸然称帝,肯定群起攻之,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和泾原军的朱泚就是例子。如果要称帝的话,估计中国历史就提前进入五代十国,而贸然称帝失败的可能性很大。朱温篡唐建梁时,已经控制了半壁江山,结果后梁只存在十几年还是被其他藩镇给灭了所以象郭子仪那样聪明的人是绝对不会称帝的。


郭子仪率兵打败吐蕃后,唐代宗不敢回长安,决定将洛阳作为国都。郭子仪便上疏说:“长安的地理、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近来被吐蕃侵犯,是因为军队不精,政务荒废。陛下若忧虑长安遭到掠夺后物资匮乏,只要组织重建,安抚百姓,训练军队,不出一个月就会有起色。”

唐代宗看到郭子仪的上疏,感慨地说:“郭爱卿对国家一片公心,功在社稷,朕要及早回到长安。”唐代宗回京后,亲自下车扶起叩拜在地的郭子仪。其后,唐代宗又赐给郭子仪免死牌,并在凌烟阁为郭子仪画像,以表彰其功绩。

5. 安史之乱首功的郭子仪,唐朝皇帝给予他的赏赐是什么呢?

提起唐朝安史之乱,有一个人被反复提及,那就是拯救大唐于危难之间的汾阳王郭子仪。他曾辅助唐王朝多位帝王,而这些帝王为了感激他的保唐之功,都曾给予他不同的赏赐,比如曾有一位帝王赐予他免死金牌―铁券,把他的画像挂于令后世无限向往的凌烟阁,这位帝王你们知道是谁么?当然除了生前,他的功劳对于他的后世子孙也是多有福及。
虽然郭子仪一生经历了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七位帝王,但他的功绩却是在安史之乱中才大放异彩,因此他的许多封赏也都是围绕着他的平叛而展开。因为在安史之乱爆发前,郭子仪并没有特别受重用,所以史书关于他的记载寥寥无几,只是记载到因为武举考试成绩优异被安排补充左卫长史之职,后来职务多次调动,官做到单于副都护、振远军使。(以武举异等补左卫长史,累迁单于副都护、振远军使)
那么在唐玄宗之后的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对郭子仪又有那些封赏呢?
唐肃宗时代正是安史之乱动乱最为严重的时期,这个时候郭子仪力挽狂澜,曾收复被叛军攻占的长安和洛阳等大片丢失的国土,唐肃宗对郭子仪的赏赐则是封司徒、代国公,当然除了加官进爵之外,有一句话则是对他的巨大肯定即“国家再造,卿力也。”
唐肃宗之后的唐代宗,他在没有登基为帝之前曾和郭子仪并肩作战过,所以俩人的感情除了君臣之情外,还有一点“革命”的情谊在里面。凭借着郭子仪对叛军和吐蕃的反击所立的军功,唐代宗曾封他为关内副元帅,后来则是封他为汾阳王。最后对他的肯定则是“乃赐铁券,图形凌烟阁”。古代货与帝王家的当官之人的终极梦想,唐代宗则全部予以实现。
唐德宗时期予以郭子仪的赏赐则是生前赐予尚父的称号,死后追赠太师,并配飨代宗庙廷。这还不算,他的儿子曾取唐代宗的女儿为妻,他的孙子辈中孙子有取唐顺宗的女儿为妻,孙女嫁于唐宪宗为妃。所以他给予大唐的保唐之功劳,真的是福泽绵延后世子孙。

安史之乱首功的郭子仪,唐朝皇帝给予他的赏赐是什么呢?

6. 平定了安史之乱,一生立功无数的郭子仪最后得到善终了吗?

他率军平定“安史之乱”,收复失地,有再造唐室江山之功,他一生赤诚报国,却从不拥兵自重,令皇帝深深倚重,他为人宽厚,令朝野感佩,连敌人都对其心服口服。郭子仪的为臣之道成为古今称颂的一个传奇。
再造江山之功
武则天神功元年(697),郭子仪生于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其父郭敬之历任绥、渭、桂、寿、洒五州剌史,赠太保,逝后被追封为祁国公。

郭子仪自幼习武,熟读兵书,早年间以武举登第,补为左卫长史(皇帝禁军中的幕僚)。此后,他因屡立战功,多次被提升。
唐玄宗天宝八载(749),郭子仪出任安塞军使,拜左卫大将军,五年后又改封为天德军使,兼任九原太守、朔方节度右兵马使。
天宝十四载(755),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慌忙任命郭子仪为卫尉卿,令他率军平叛。年近60的郭子仪迅速披挂上阵,率军出单于府(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收复云中(今山西大同)、马邑(今山西朔县东北)等地,为官军进军河北扫清了道路。
后来,他又与名将李光弼率10万大军,在九门城(今河北藁城)、嘉山(今河北定县)等地大战史思明,杀敌数万人,获得全胜。
同年,潼关失守后,唐玄宗仓促逃往成都。其后,太子李亨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南)即位,是为肃宗。
唐肃宗即位后,重新部署军事力量平叛,任命郭子仪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依旧兼任朔方军节度使。至德二载(757)九月,唐肃宗向回纥借兵15万,以自己的儿子李俶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出兵收复两京(长安和洛阳)。
临行前,肃宗对郭子仪说,事情成败,在此一举。郭子仪则说:“此行不捷,臣必死之!”
在郭子仪的指挥下,唐军接连收复潼关(今陕西潼关)、陕州(今河南陕县),然后一举攻下长安。接着,郭子仪又挥军东进,与15万叛军交战于新店(今河南郏县西)。
郭子仪派2000名精锐骑兵打头阵,命1000名弓箭手设伏,令回纥军队从敌军背后偷袭,自己则率主力大军迎战。后来叛军中伏,腹背受敌,一溃千里。
郭子仪乘胜收复洛阳。消息传到朝中,唐肃宗欣喜万分,立即封郭子仪为代国公。唐肃宗对郭子仪说:“大唐江山虽是朕的,却是由爱卿再造的啊!”
到了唐代宗时,郭子仪再次被任命为副元帅,继续剿灭“安史之乱”的残余部队。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持续了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终于平息。

然而,一波刚平,一波又起,同年,吐蕃乘乱攻占了长安,唐代宗弃都而逃。郭子仪临危受命,率兵声东击西,使吐蕃军队阵脚大乱。他又在长安城中安插内应,里应外合,仅用15天便击退了吐蕃军队,收复长安。
不久,唐朝将领仆固怀恩举兵叛乱,联合回纥、吐蕃军队攻打长安。郭子仪派兵守城,但不出击。他对将士们说:“这些叛军以前都是我的部下,如果速战会激发他们的斗志,而拖延则会让他们无心恋战。”果然,叛军不久便溃散而退。
广德二年(764)仆固怀恩联合回纥、吐蕃等30万大军卷土重来,又攻到长安城下。唐代宗急忙将郭子仪从河中召回,抵御贼兵。郭子仪深知只有争取与回纥结盟,重点打击吐蕃,才能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于是决定亲自前去游说回纥军。
郭子仪以68岁高龄单骑赴回营,既不穿盔甲也不带武器。回纥将领见状连忙上前迎接。 郭子仪与回纥将领畅叙“安史之乱”时并肩作战的情谊,终于令回纥与唐朝联盟,粉碎了仆固怀恩的阴谋。
功盖一代而主不疑
功高难免震主,何况郭子仪手握重兵,威名远扬。
郭子仪之所以能做到“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一是因为他忠心耿耿,每当国家遇到战事,便一马当先,即便到了七八十岁高龄也是如此;二是因为他谦逊谨慎,从不居功自傲,无论手握重兵还是身在前线,只要皇帝召他回朝,从未延迟或推脱;三是因为他宽厚大度,即使皇帝对他猜忌打压,仍然全力效忠。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郭子仪与九位节度使共同讨伐“安史之乱”的叛军,由唐肃宗宠信的宦官鱼朝恩统一节制。
鱼朝恩不懂兵法,指挥失当,使唐军在这场战役中惨败,回朝后却将责任全部推到郭子仪身上。唐肃宗信以为真,便削弱了郭子仪的兵权。
后来,河东发生叛乱,朝中无将,唐肃宗只得起用郭子仪。郭子仪接到命令后立即整军待发。不久,唐肃宗病重,不见朝臣,唯独召见了郭子仪,并吩咐说:“河东的战事,都依仗爱卿之力了……” 郭子仪痛哭流涕,连声应允。

唐代宗即位后,对功高位重的郭子仪有些心存忌惮,加之朝臣挑拨离间,便罢免了郭子仪的副元帅之职,派他去督造皇陵。后来,朝廷需要剿灭“安史之乱”残部,便召郭子仪回京,重新任命他为副元帅。
郭子仪毫无怨言,立即赶赴沙场。不久,吐蕃叛乱,郭子仪接到平叛命令时,手中只有20多名骑兵。但他仍然立即驱兵赶往长安,一路上收集散兵4000余人,最终与各路兵马会合。
郭子仪率兵打败吐蕃后,唐代宗不敢回长安,决定将洛阳作为国都。郭子仪便上疏说:“长安的地理、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近来被吐蕃侵犯,是因为军队不精,政务荒废。陛下若忧虑长安遭到掠夺后物资匮乏,只要组织重建,安抚百姓,训练军队,不出一个月就会有起色。”
唐代宗看到郭子仪的上疏,感慨地说:“郭爱卿对国家一片公心,功在社稷,朕要及早回到长安。”唐代宗回京后,亲自下车扶起叩拜在地的郭子仪。其后,唐代宗又赐给郭子仪免死牌,并在凌烟阁为郭子仪画像,以表彰其功绩。
唐德宗更是尊郭子仪为“尚父”,礼敬有加。建中二年(公元781年),85岁的郭子仪病逝,唐德宗废朝五日,悲痛哀悼,还亲自为他的遗体送行。
权倾天下而朝不忌
郭子仪深受皇帝倚重,却不为朝臣所忌,这是因为他为人仁厚,素来与人为善。与郭子仪齐名的将领李光弼曾经对郭子仪心有不服。

“安史之乱”爆发后,朝廷要选一名将领出任河北节度使,郭子仪出于公心推荐了李光弼。李光弼以为郭子仪有意让自己去送死,便愤愤地说:“我死后,请你不要加害我的家人可以吗?”
郭子仪真诚地说:“我推举将军,完全是因为将军的才能。如今国难当头,我怎么会借此报私仇呢?” 李光弼听后万分惭愧,便与郭子仪尽释前嫌。
唐代宗时,宦官鱼朝恩处处与郭子仪作对。有一次,鱼朝恩邀请郭子仪一同出游,郭子仪的家人都劝他不要去,郭子仪却说:“我是大唐臣子,如果他没有得到陛下的命令,怎么会加害我?如果他手握陛下的密令,我就更不能不去。”
于是,他没带一兵一卒,孤身一人去见鱼朝恩。鱼朝恩见到郭子仪惊讶地问:“你怎么就这么来了?”郭子仪便将有关鱼朝恩要加害自己的流言如实相告,并说自己不会相信这些。鱼朝恩流着泪说:“您如此相信我,真不愧为德高望重的长者。”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郭子仪的祖坟被盗,朝臣纷纷猜测是何人所为。然而,郭子仪却主动上表说:“臣常年率兵征战,杀戮了很多人的父兄。如今臣的祖坟被盗,是上天对臣的责罚啊!臣该好好反思自己的罪行。”满朝文武听后无不感佩郭子仪的气度和胸怀。

郭子仪不仅获得朝臣的称誉,还深受曾与之交战的敌兵的敬重。回纥人常称他为“郭令公''、“神人”,“安史之乱”的叛军部将也有很多听命于他,后来归降到他麾下。

7. 安史之乱首功的郭子仪,唐朝皇帝给予他的赏赐是什么呢?

提起唐朝安史之乱,有一个人被反复提及,那就是拯救大唐于危难之间的汾阳王郭子仪。他曾辅助唐王朝多位帝王,而这些帝王为了感激他的保唐之功,都曾给予他不同的赏赐,比如曾有一位帝王赐予他免死金牌—铁券,把他的画像挂于令后世无限向往的凌烟阁,这位帝王你们知道是谁么?当然除了生前,他的功劳对于他的后世子孙也是多有福及。
虽然郭子仪一生经历了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七位帝王,但他的功绩却是在安史之乱中才大放异彩,因此他的许多封赏也都是围绕着他的平叛而展开。因为在安史之乱爆发前,郭子仪并没有特别受重用,所以史书关于他的记载寥寥无几,只是记载到因为武举考试成绩优异被安排补充左卫长史之职,后来职务多次调动,官做到单于副都护、振远军使。(以武举异等补左卫长史,累迁单于副都护、振远军使)
那么在唐玄宗之后的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对郭子仪又有那些封赏呢?
唐肃宗时代正是安史之乱动乱最为严重的时期,这个时候郭子仪力挽狂澜,曾收复被叛军攻占的长安和洛阳等大片丢失的国土,唐肃宗对郭子仪的赏赐则是封司徒、代国公,当然除了加官进爵之外,有一句话则是对他的巨大肯定即“国家再造,卿力也。”
唐肃宗之后的唐代宗,他在没有登基为帝之前曾和郭子仪并肩作战过,所以俩人的感情除了君臣之情外,还有一点“革命”的情谊在里面。凭借着郭子仪对叛军和吐蕃的反击所立的军功,唐代宗曾封他为关内副元帅,后来则是封他为汾阳王。最后对他的肯定则是“乃赐铁券,图形凌烟阁”。古代货与帝王家的当官之人的终极梦想,唐代宗则全部予以实现。
唐德宗时期予以郭子仪的赏赐则是生前赐予尚父的称号,死后追赠太师,并配飨代宗庙廷。这还不算,他的儿子曾取唐代宗的女儿为妻,他的孙子辈中孙子有取唐顺宗的女儿为妻,孙女嫁于唐宪宗为妃。所以他给予大唐的保唐之功劳,真的是福泽绵延后世子孙。

安史之乱首功的郭子仪,唐朝皇帝给予他的赏赐是什么呢?

8. 为什么说郭子仪挽救了唐朝

唐朝名将郭子仪
大将风度
郭子仪的父亲做过不小的官。生长在做官人家的孩子,有不少人贪图享乐,不愿学本事。郭子仪不这样,他从小爱读书,尤其喜欢读兵书。读书读累了,他就到院子里练习武功。那时,唐朝已经开始衰落,经常出乱子,郭子仪决心练习武艺,保卫国家。刚刚到当兵的年龄,他就到河东(在现在山西省)从军去了。郭子仪不单精通武艺,还熟知兵法,所以很快被重用,当了军官。
公元755年,唐朝发生了一件大事,有两个节度使(掌管边境军政大权的官)带头发动了叛乱。这两个节度使,一个叫安禄山,一个叫史思明,所以历史上把这次叛乱叫“安史之乱”。叛军很快攻占了唐朝都城长安和东京洛阳,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皇帝唐玄宗(又称唐明皇)吓得把皇位让给了太子李亨,自己躲到蜀地(现在四川省一带)去了。李亨即位,是唐肃宗。这时候,郭子仪已经是有名的将领了,唐肃宗决定重用他去镇压叛乱。郭子仪当了朔方(现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一带)节度使,另一员大将李光弼也被派来协助郭子仪,同叛军作战。谁知李光弼很不服气。他想:
“论官职,我和郭子仪不相上下;论才能,他又哪点比我强?凭什么让我当他的副手呢?”
郭子仪上任那天,文官武官们都排列整齐,一齐来参拜他。只有李光弼满脸不高兴地站在人群里,显出瞧不起他的样子。郭子仪装着没瞧见,反而兴冲冲地主动和李光弼打招呼,说:
“李将军,朔方镇的兵马我已经分成两支,你我各领一支,您看怎么样?”
李光弼没想到郭子仪这么瞧得起自己,一时不知说什么好,竟愣在那儿了。郭子仪又说:
“李将军,如今平定叛乱,拯救国家,正是武将出力的时候,咱们要同心协力,杀敌立功啊!”
郭子仪的一席话,说得李光弼面红耳赤,羞愧万分。李光弼连忙答道:
“您是一军之主,末将愿听调遣。”
郭子仪以国事为重,不记个人私怨的态度深深感动了李光弼。从此,两位将领并肩作战,为平定叛乱立下了汗马功劳。
收复长安
不久,郭子仪和李光弼带领军队收复了黄河以北的大片土地。唐肃宗十分高兴,任命郭子仪为兵部尚书,掌握朝中兵权。郭子仪调集了各路兵马,就准备去收复都城长安。
唐肃宗在犒赏三军的宴席上,对郭子仪说:
“将军功劳不小,可只有夺回京城长安,我这颗心才能完全放下来啊!”
郭子仪立刻放下酒杯,起身答道:
“这次长安之战,臣当全力以赴,消灭叛军,要是败了,愿以死谢罪!”
唐肃宗满意地点了点头。几天以后,郭子仪把军队编成前、中、后三军,他自居中军,率领十五万大军,直奔长安。
这一天,队伍走得又累又渴。忽然前军迎面碰上了叛军。叛军仗着精力充沛,凶猛地掩杀过来,一时间占了上风。
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前军大将猛地脱掉战袍,光着膀子,高举战刀,带头杀入敌阵,士兵们紧跟在他身后,奋勇杀敌。突然,远处又烟尘滚滚,一彪人马如从天降。众人定睛一看,原来是郭子仪率领中军赶来了。唐军两股人马合在一起,杀得叛军丢盔弃甲,仓皇跑回长安城里去了。郭子仪率军包围了长安城。
这一来,叛军慌了手脚,不久就闹起了内讧。安禄山被他的儿子安庆绪杀死。郭子仪乘机调动大军加紧进攻。长安城里的叛军像惊弓之鸟一样,刚与唐军交锋就又败下阵去,为了保命,他们纷纷逃出了长安。
郭子仪率领唐军开进了长安城,城里的百姓听说郭令公(百姓对郭子仪的尊称)来了,高兴得杀鸡宰羊,抬着酒肉,夹道欢迎唐朝大军。
引蛇出洞
收复了西京长安,郭子仪又调转马头,昼夜赶路,直奔东京洛阳。安庆绪带领叛军马不停蹄地刚到洛阳,又听到郭子仪已经追杀过来的消息,就慌忙派大将严庄带兵迎战。严庄带领叛军先到了军事重地新店(在现在陕西省),立刻依山扎营,居高临下,专等郭子仪前来攻打。
这一天,天近黄昏的时候,郭子仪率唐军也到了新店。他一面让将士安营扎寨,一面带领少数随从登上一处高山,仔细观察叛军的阵势,想好了对付严庄的计策。
第二天,天刚亮,唐军就擂鼓出击,叛军也杀气腾腾地从山上猛扑下来。刚一交战,唐军就退了回来。再交战,唐军又退了。这样连战几次,唐军都败了。严庄见了很高兴,他想,一定是唐军路上跑累了,我何不命令全军出动,打个大胜仗啊?
于是,严庄把帅旗一挥,叛军全体出动,唐军果然丢下营帐逃走了。严庄下令全军紧紧追赶。一直追到了吃午饭的时候,叛军个个精疲力尽,又渴又饿。猛然间,四处响起了如雷的杀声。早已埋伏在路边的唐军主力排山倒海般地冲杀过来。严庄中了郭子仪“引蛇出洞”的计策。
唐军开始反攻,把叛军打得晕头转向。严庄拚死杀出重围,逃回洛阳。他垂头丧气地对安庆绪说:
“你我都不是郭子仪的对手,还是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吧。”
安庆绪不敢再战,只得带着残兵败将离开了洛阳。这样,郭子仪又收复了东京洛阳。
从此,叛军失去了和唐军对抗的力量,差点灭亡的唐朝又保住了。
郭子仪率军回到长安,唐肃宗亲自带领仪仗队迎接他,高兴地说:
“朕有了将军,如鱼得水。大唐天下得以保住,多亏了将军啊!”
智退吐蕃军
正当唐朝忙着镇压安史之乱的时候,西边的吐蕃(在这里念ō)又乘机打了过来,占领了十几个州的土地,还派大军杀奔长安。这时候,唐肃宗已经死了,新即位的唐代宗慌忙调郭子仪到长安抵挡吐蕃军,自己却一溜烟儿地逃往陕州(在现在河南省)去了。
吐蕃军有十万人,而长安城的人马还不到一万,皇帝又跑了,所以人心惶惶。郭子仪当机立断,决定主动撤离长安,带领军队在长安附近地区频繁转移,迷惑敌军,采取声东击西的办法,伺机打击敌人。
 
吐蕃军队占据长安城以后,又探听到唐军在附近来来往往,他们摸不透郭子仪的打算,不知唐军到底有多少人马。吐蕃军将领不敢贸然进军,只好暂时屯兵长安城中,观察动向,寻找唐军主力进行决战。
郭子仪看到吐蕃军果然被吓住了,就一面放风说郭子仪正从各地调集兵马,截断了吐蕃军队后路。一面又派二百轻骑兵到长安附近的蓝田城东面,扎起了一座军营。这二百名骑兵白天擂鼓呐喊,夜晚点起无数灯火,真好像有一支庞大的军队在这里驻扎似的。然后,郭子仪亲自率领一万兵马埋伏在蓝田城西面,等待吐蕃军上钩。
吐蕃军将领弄不清唐军的动向,忽然发现蓝田城东出现唐军主力,就马上抽调兵力,杀气腾腾地扑向蓝田城东。谁知人马冲入营寨以后,发现这是一座空营,知道上了当。正在发慌,忽然杀声四起,郭子仪率兵从城西杀了过来,把吐蕃军团团围住。吐蕃兵马慌乱之中,你推我挤,溃不成军,只得逃回长安城去了。
吐蕃军将领听逃回的兵将报告以后,吃惊不小,以为长安城真的被唐军围住了。他怕后路被截断,就不敢再战,立刻下令:全军迅速撤出长安城,返回吐蕃去。
就这样,郭子仪巧设疑兵计,以少胜多,智退吐蕃十万大军。唐军顺利地收复了长安城。
“郭令公来了!”
“安史之乱”后来虽然被平定了,可是唐朝也从此衰落了。皇帝昏庸,文武大臣也不齐心。要不是郭子仪支撑着局面,唐朝险些又出了大乱子。
有个叫仆固怀恩的节度使,驻守在朔方。他自以为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立有大功,总嫌朝廷给自己的官小。唐代宗怕再出了安禄山式的人物,就想收回他的兵权。仆固怀恩更不高兴了,双方闹得很僵。唐代宗决定让郭子仪代替仆固怀恩去当朔方节度使。
仆固怀恩手下的将领早就知道郭子仪是平叛的大功臣,对他十分敬佩,听说他亲自到朔方来了,都离开仆固怀恩来迎接郭子仪。这就说明人们是希望安定的。仆固怀恩本来想发兵反唐,见人心都不向着自己,只好带着亲兵三百多人跑了。
不久,仆固怀恩从吐蕃和回纥(我国古代少数民族)那里借来了十万人马,扯起造反大旗,杀奔长安。唐代宗听说以后,又慌了神。郭子仪主动请战说:
“仆固怀恩以前是我的部下,虽说是员猛将,可对士兵很不好,没多少人会给他卖命。请陛下就让我带兵去迎战吧!”
唐代宗连连点头答应。郭子仪率大军出发了。不久,两军相遇。郭子仪命令唐军列好阵,擂响战鼓。只听得鼓号齐鸣,杀声骤起,绣着“郭”字的帅旗随风飘扬。
唐军这边还没出战,仆固怀恩的人马忽然乱作了一团,将士们惊慌地叫喊着:
“是郭令公来了,还是逃命去吧!”
一会儿的工夫,唐军的阵前就留下了一堆盔甲和武器,仆固怀恩的十万人马都跑没了。
原来,郭子仪威名显赫,北方的少数民族都把他看作活神仙。现在,郭子仪就在对面,他们怎么敢和神仙一样的郭令公交锋呢?这样,郭子仪大兵一到,十万敌军就不战而退了。
单骑走回纥
仆固怀恩不甘心失败,第二年,他又聚集了吐蕃、回纥和吐谷浑(中国古代民族名)的十万兵马再次进犯长安。这一回,他编瞎话对大家说:
“你们不用怕,郭子仪已经死了,咱们准能打胜仗,享富贵!”
没想到半路上,仆固怀恩自己得了急病,突然死了。他的部将率军到了长安北面的泾阳,为了争当头领,闹开了别扭,结果谁都瞧不起谁,只得各自扎营,没人统帅全军。
郭子仪手下只有两万人马,他正在发愁呢,听说敌人分营扎寨,争当头领,心中立刻有了主意。
郭子仪把这个主意和各位将领一说,大伙儿齐声叫好。他就派了一员机灵的牙将(中下级军官)去见回纥军主帅药葛罗。
牙将到了回纥营中对药葛罗说:
“你们过去跟唐朝一直很好。我们郭令公愿意和你们一起,打败吐蕃军队。”
药葛罗听说郭子仪还活着,大吃一惊,急忙问道:
“郭令公真在人间吗?要是你们不骗我,就让我见见他吧。”
牙将带回了这个消息,郭子仪决定独自前往回纥兵营。将士们都不放心,打算派五百名强壮士兵保卫他。郭子仪摆摆手说:
“这样做,回纥人会怀疑我要袭击他,反而有害。”
动身的时候,郭子仪的儿子跑来拦住马,哭着劝父亲说:
“回纥兵如狼似虎,父亲身为大唐统帅,不能单独一人去虎口冒险呐!”
郭子仪平静地说:
“如果唐军和回纥打起来,咱们父子性命都难保,国家也有危险。如果国家不存在了,个人还有容身的地方吗?与其在此等死,不如去说服回纥退兵。万一不成功,我就捐躯报国了。”
儿子还是拉住他的马不放。郭子仪生气了,扬起马鞭朝儿子的手抽了下去,大声喝道:
“走开!”
说完,他只带了几个随从就出营了。
郭子仪来到回纥营前,翻身下马,为了表示自己诚心讲和,他摘盔脱甲,放下刀枪,从容地走入回纥营。回纥兵个个目瞪口呆,主帅药葛罗眼看郭子仪走到面前,才醒过神来,赶忙站起来迎接,说道:
“我们受骗了,仆固怀恩说您在阵前丧命,朝廷乱作一团,我们才敢前来的。”
听完药葛罗的话,郭子仪拉着他的手,有些责备地说:
“回纥以前为唐朝立过大功,唐朝待你们也是一片真情,为什么违背盟约,帮助叛臣攻打唐朝呢?”
一番话说得药葛罗低下了头。郭子仪见他们不吭气,又慢慢说道:
“假如你们肯帮助唐军打退吐蕃,我们就把吐蕃抢去的东西全部送给你们。”
药葛罗是回纥王的弟弟,有权决定军中一切大事,他惭愧地说:
“多谢令公开导,我愿帮助唐朝打退吐蕃,立功赎罪。”
说完,药葛罗让随从端上酒,他和郭子仪盟誓说:
“谁要是违背誓言,就叫他死在阵前!”
郭子仪单骑闯入回纥兵营,瓦解了吐蕃和回纥的联盟。吐蕃王得知以后,连夜带着人马逃走了。不久,回纥也撤了兵。
严于治家
郭子仪为唐朝建立了盖世奇功,受到朝廷和百姓的敬重,连皇帝都不直呼他的名字。唐代宗死后,唐德宗即位,尊郭子仪为“尚父”。但是郭子仪却从不居功自傲,他谦虚谨慎,对部下和家人管束得很严。
郭子仪的妻子有个奶妈。有一次,奶妈的儿子犯了军法,被军法官依法处死了。奶妈找到郭子仪的几个儿子说:
“我的儿子让人杀了,你们郭家脸面也不好看。你们得替我作主哇!”
郭子仪的儿子们听了,就来见父亲,生气地说:
“军法官太欺负人了,杀了我家仆人的儿子。”
“爹爹一生打仗,为朝廷立有汗马功劳,理应与众不同嘛!”
郭子仪一听勃然大怒,没等儿子们说完,手指着他们,训斥说:
“都快给我闭上嘴!你们只知道袒护自己家里的人,却不尊重将士,不守军法,不维护军纪,实在是不懂道理啊!”
儿子们受了父亲的指责,都羞愧地低下了头,谁都不敢再吭一声,悄悄地退出了书房。